首页 > 个性签名 >

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[48条] (《杂阿含经》卷二十二…)

个性签名 2023-08-31 10:24:04

1、一切为天下,建立大慈意,修仁安众生,是为最吉祥。《吉祥经》

2、见妙女色起贪心者,应起四种厌离之想,云何为四?所谓退失想。颠坠想。行厕想。脓溃粪秽不净之想。若起此想犹生贪心,又应更起三种亲想:所谓于母等类起于母想,姊妹等类起姊妹想,于女等类而起女想。《大宝积经》卷四十四,菩萨藏会

3、慈悲喜舍愿一切有情皆得具足乐及乐因,愿一切有情皆得远离苦及苦因,愿一切有情皆得不离无苦之乐,愿一切有情皆得住离亲疏爱憎之平等舍。《密答喇百法主尊像》

4、可意不生欲,不可不憎恶,平等舍苦乐,不灭者令灭。~觉悟彼诸恶,安住离欲心,善摄此六根,六境触不动,摧伏众魔怨,度生死彼岸。《杂阿含经》卷十一,第260经

5、既已学矣,即须常常自己省察,所有一言一动,为善欤?为恶欤?若为恶者,即当痛改。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,又于每日临睡时,再将一日所行之事,详细思之。能每日写录日记,尤善。省察以后,若知是过,即力改之。诸君应知,改过之事,乃是十分光明磊落,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。故子贡云:君子之过也,如日月之食焉;过也人皆见之,更也人皆仰之。又古人云:过而能知,可以谓明。知而能改,可以即圣。诸君可不勉乎!(民国)弘一《改过经验谈》

6、若善正心者,常顺法观察,不为过所使,如日光除暗。《正法念处经》卷三十七

7、保持心灵的寂静,那就是幸福和快乐。南传《佛教格言杂品第十二》

8、心随境转是凡夫,境随心转是圣贤。山不转路转,路不转人转,人不转心传。(当代)圣严《108自在语》

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

9、履仁行慈,博爱济众,有十一誉,福常随身:卧安觉安,不见恶梦,天护人爱,不毒不兵,水火不丧,在所得利,死升梵天。是为《法句经》卷上,慈仁品

10、六中意识起闻思修,熏于本识,成闻思修善法种子,本熏无明,令其渐薄,无明薄故,起阿陀那执我亦薄,执我薄故,生起六识起惑亦薄,如是展转,有过斯尽,有德皆备,真修如是。(隋)慧远《大乘义章》卷三

11、学道贵有品格。有识量,而且文字记问不与焉。有品格。无识量,不足旷超千古,犹无品格也。有识量。无品格,不足砥柱中流,犹无识量也。品格。识量既具,则不被眼前活计所局。时流习气所迁,纵钝若桀院,而拂尘除垢四字义熟,便堪证沙门果,发无碍辩,况本解文义者哉?(明)澫益《灵峰宗论》卷二之四

12、谄曲之心,与道相违,是故宜应质直其心。《佛遗教经》

13、应修不净观以除贪爱,应修慈悲观以除瞋恨,应修数息观以除疑惑,应修无常观以除傲慢。弥凯耶,得无常想者,则绝无我执;得无我想者,必可灭除我慢;如此当世可证涅槃。《即兴自说弥凯耶经》是人淫欲多,为增淫欲而得解脱;是人瞋恚多,为增瞋恚而得解脱,如难陀。优楼频螺龙是。(古印度)龙树《大智度论》卷二十一

14、执志安如地,心净若莲花。(古印度)马鸣《佛所行赞》卷一

15、见有德人,应赞不赞,见他赞叹不生欢喜,是慢业。《华严经》卷五十八,离世间品

16、人初出家,虽志有大小,莫不具一段好心。久之,又为因缘名利所染,遂复营宫室。饰衣服。置田产。蓄徒众,多积金帛,勤作家缘,与俗无异。好心出家者,快须着眼看破。曾见深山中苦行僧,一出山来,被数十个信心男女归依供养,遂埋没一生,况其大者乎!古谓必须重离烦恼之家,再割尘劳之网,是出家以后之出家也。出前之家易,出后之家难。(明)莲池《竹窗随笔》

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

17、高尚之士,不以名位为荣;达理之人,不为抑挫所困。(宋)佛鉴禅师《禅林宝训》

18、要懂得改心。换性。回头。转身。(当代)星云《人间佛教的戒定慧》

19、必须常持以正念和警策自己,才能使身口意不被罪业所污染。(宋)冈波巴《宝鬘集》

20、佛言:一切壮无过心。心是怨家,常欺误人。心取地狱,心取饿鬼,心取畜生,心取天人,作形貌者,皆心所为。能伏心为道者,其力最多。吾与心斗,其劫无数。今乃得佛,独步三界,皆心所为。《五苦章句经》卷一

21、诸天具足无量福德。神足。天耳。天眼,具他心智,遥能见闻,虽近于人,人不能见。若我作恶,如是等天当见闻知,若是天等了了见我,我当云何不生惭愧,故作罪耶!《优婆塞戒经》卷六,尸波罗密品

22、惭耻之服,于诸庄严最为第惭如铁钩,能制人非法。愧是故常当惭耻,无得暂替。若离惭耻,则失诸功德。有愧之人,则有善法,若无愧者,与诸禽兽无相异也。《佛遗教经》

23、形貌端正,非为端正。唯心行端正,人所爱敬,是为端正。《佛说玉耶女经》

24、为诸众生除无利益,是名大慈;欲与众生无量利乐,是名大悲;于诸众生心生欢喜,是名大喜;无所拥护,名为大舍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五,梵行品

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

25、当制五根,勿令放逸入于五欲。譬如牧牛之人,执杖视之,不令纵逸犯人苗稼。《佛遗教经》

26、此五根者,心为其主,是故汝等当好制心。心之可畏,甚于毒蛇。恶兽。怨贼,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。譬如有人,手执蜜器,动转轻躁,但观于蜜,不见深坑。譬如狂象无钩,猿猴得树,腾跃踔踯,难可禁制。当急挫之,无令放逸。纵此心者,丧人善事,制之一处,无事不办。《佛遗教经》

27、自求心安就有平安,关怀他人就有幸福。(当代)圣严《108自在语》

28、净化自心佛言:如人锻铁,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。学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净矣。《四十二章经》

29、所谓端正,非色如花,悭嫉虚饰,言行有违;谓能舍恶,根原已断,慧而无恚,是谓端正。《法句经》卷下,奉持品

30、佛说跋地罗地偈摒弃过去和未来之事,不执着现在之事,你将平静地游荡。不贪恋任何名色,不为不存在而悲伤,这样的人在这世上不衰老。他不考虑自己有什么,也不考虑别人有什么;他没有私心,不为自己没有什么而悲伤。《经集》第四品,第十五章《执杖经》

31、自护时即是护他,他自护时亦是护己。不恐怖他。不违他。不害他,慈心哀彼,是名护他自护。《杂阿含》卷二十四,第619经

32、若人一心专精自守,贪欲心发,即应觉知,万便散除,还令寂静。云何散除?应作是念:此是空,此不净,求此欲心生处灭处,从何所来?去至何所?是中谁染?谁受染者?谁为染法?如是观时,不见能染,不见所染,不见染事。以不见故,则无有取;以不取故,则无有舍;以不舍故,则无有受;不舍不受,则名离欲。寂灭。涅槃。《大宝积经》卷-。五,善住意天子会

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

33、心意柔软,诸根清凉。《华严经》卷,十回向品

34、何谓菩萨能行慈心?佛言:不生众生想。何谓菩萨能行悲心?佛言:不生法想。何谓菩萨能行喜心?佛言:不生我想。何谓菩萨能行舍心?佛言:不生彼我想。《思益梵天所问经》卷一

35、不欺诸佛,不自欺己,不诳众生,是为菩泸第一至诚。《宝女所问经》卷一

36、远离谄曲,质直无伪。《华严经》卷五十四,离世间品

37、就好象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,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。移除。取出;同样的,当比丘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,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。平静。专注。一心。《中部除妄念经》

38、视人之善,犹己之善。视己之善,犹人之善。念念同观,亘古无间。法界偕游四德城,方满最初宏誓愿。视人之恶,犹己之恶。视己之恶,犹人之恶。猛省力除,无令愧怍。法界众生三毒除,彼我同归无上觉。视人之乐,犹己之乐。视己之乐,犹人之乐。所欲与共,嫉妒永却。法界同欣法喜充,不向偏空寻略约。善恶性具,善恶性空。何喜何怒,如空御风。默持机感,妙应无穷。大圆镜智照不疲,岂似权乘作意通。(明)澫益《灵峰宗论》卷九之二,《四无量心铭》

39、立身行己之道,志欲刚,气欲柔。志不刚不足成千古品格,气不柔不足陶多生习气。(明)澫益《灵峰宗论》卷二之一

40、若比丘,去来威仪,常随正智,回顾视瞻。屈伸俯仰,执持衣钵,行住坐卧,眠觉语默,皆随正智住,是正智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二十四,第622经

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

41、一者见利代喜,二者见恶共忧,三者称誉人德,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,是为四慈愍,多所饶益,为人救护。《长阿含经》卷十一,《善生经》

42、诸比丘,利养。崇敬与名誉是极为可怕的,是证得解脱束缚而达到至上安全处极强的障碍。南传《相应部因缘品粪甲虫经》

43、内心寂静,外缘不动。《华严经》卷二十九,十回向品

44、此心经常浸润在慈悲里,才能生起利他的情怀。(宋)冈波巴《宝鬘集》

45、既不激动,也不冷漠。《经集》第四品,第七章《提舍弥勒经》

46、虽日尊天,神魔梵释,皆莫能胜,自胜之人。《法句经》卷上,述千品

47、于过去无忧,未来不欣乐,现在随所得,正智系念持,饭食系念故,颜色常鲜泽。未来心驰想,过去追忧悔,愚痴火自煎,如雹断生草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三十六,第995经

48、常习惭愧心,此人实希有,能远离诸恶,如顾鞭良马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二十二,第578经


    标签:

    (简签语录网)本站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整理而来,仅供个人学习、参考、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所有内容、观点等与本站无关。